1、什么是黄疸?
黄疸指皮肤、黏膜和巩膜发黄,最直接的症状就是“三黄”——眼睛巩膜发黄、皮肤发黄和尿液异常发黄,是由于血清中胆红素升高所致。
血清胆红素是日常体检肝功能的检验指标之一,也是判断黄疸的主要依据。胆红素的变化可以体现肝炎、肝硬化、肝癌、胆道系统、血液系统疾病等多种疾病的情况。
血清总胆红素正常值范围为1.7~17.1mol/L (0.1~1mg/dl)。
胆红素在17.1~34.2mol/L (1~2mg/dl),肉眼不易察觉,称为隐性黄疸。
当胆红素超过34.2mol/L (2mg/dl)时,肉眼可见黄疸,即显性黄疸。
2、黄疸有什么危害?
黄疸除了给人病态的感觉外,还有可能是某些疾病的“预警信号”。
如由于结石或肿瘤导致胆道梗阻的胆汁淤积性黄疸;药物引起的肝炎、临床上较为多见的病毒性肝炎、肝硬化失代偿期、自身免疫性肝病导致的肝细胞性黄疸、血液系统疾病引起的溶血性黄疸等。
若造成黄疸的病因不及时解除,还会导致更严重的后果,比如梗阻性黄疸若不及时解除往往继发感染,造成败血症等严重后果。同时,胆红素过高还会引起皮肤瘙痒、损害大脑和神经系统等。
3、黄疸都要积极干预吗?
黄疸分为真性黄疸和假性黄疸。
假性黄疸一般指高胡萝卜素血症,是由于过多食用橙子、南瓜等富含胡萝卜素食物引起血中胡萝卜素浓度过高,导致色素在皮肤沉着,出现以皮肤黄染为主要特征的表现,但血清胆红素一般不会增高,这种情况经多喝水加速代谢可很快缓解,同时要避免进食过多富含胡萝卜素的食物。
真性黄疸也指病理性黄疸,指皮肤、黏膜和巩膜发黄,同时伴有血胆红素水平升高。病理性黄疸一般是某些疾病的“预警信号”,发现时应及时就医,在专业医生指导下积极干预。
4、黄疸有什么治疗办法?
黄疸本身是各种疾病表现出来的症状,也需要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,针对造成黄疸的原因进行治疗。
①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常见疾病有病毒性肝炎(淤胆型)、药物性肝病、妊娠期复发性黄疸、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等。治疗药物可选用熊去氧胆酸、糖皮质激素、S-腺苷蛋氨酸等。
②梗阻性黄疸是由于胆管的某个部分狭窄或完全堵塞,导致上游的胆管扩张,胆汁淤积,表现为黄疸。通常伴有皮肤瘙痒,大便变白,尿黄。梗阻性黄疸常见于以下三种情况:
(1)由肿瘤引起的梗阻性黄疸:黄疸存在的时间长,呈进行性加重,往往没有腹痛,但是伴有体重减轻、极度消瘦、贫血、无力等表现。
(2)由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:结石引起的胆道梗阻,常常伴有右上腹的疼痛,呈持续钝痛、隐痛、绞痛,结石嵌顿时疼痛剧烈,难以缓解;结石引起的梗阻性黄疸并发感染时,可同时伴有发热。
(3)由胆管炎引起的梗阻性黄疸;常见的引起梗阻性黄疸的胆管炎有:急性化脓性胆管炎、硬化性胆管炎,主要表现为发热,体温常在39℃以上,波动幅度大。伴有寒战者多为急性化脓性胆管炎。持续低热数天不退者常是硬化性胆管炎。
对于梗阻性黄疸,主要治疗原则即是尽快明确病因,手术解除梗阻(包括外科手术、ERCP或PTCD等胆道引流术)。
5、变成“小黄人”后需要如何就诊?
一旦发现自己变黄,首选尽快前往附近的医院抽血检查肝功能,如果发现胆红素高,应该尽快前往胆道外科进行就诊。